自訂同意偏好設定

我們使用 Cookie 來幫助您高效導航並執行某些功能。您可以在以下每個同意類別中找到所有 Cookie 的詳細資訊。

被歸類為「必要」的 Cookie 會儲存在您的瀏覽器中,因為它們對於啟用網站的基本功能至關重要。

我們也使用第三方 Cookie 來幫助我們分析您如何使用本網站,儲存您的偏好設定,並提供與您相關的內容和廣告。這些 Cookie 只有在獲得您的事先同意後才會儲存在您的瀏覽器中。

您可以選擇啟用或禁用部分或全部這些 Cookie,但禁用其中一些可能會影響您的瀏覽體驗。

Always Active

Necessary cookies are required to enabl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site, such as providing secure log-in or adjusting your consent preferences.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data.

No cookies to display.

Functional cookies help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alities lik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website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collecting feedback, and other third-party feature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nalytical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how visitors interact with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help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etrics such as the number of visitors, bounce rate, traffic source, etc.

No cookies to display.

Performance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key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website which helps in delivering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 for the visitor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dvertisement cookies are used to provide visitors with customized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pages you visited previously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d campaigns.

No cookies to display.

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

食品汙染檢驗

跟原來的衛生標準有什麼不一樣?

業者要如何快速看懂新版衛生標準「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

現行食品衛生標準主要可分為兩種訂定架構,一種是以食品類別為主,如:食用油脂、乳品類、冰類等,另一種是以污染物質,例如:真菌毒素、蔬果重金屬等來製定公告衛生標準,當兩種方式併行且長期下來,業者如未完全瞭解法規的架構和內容,會發生査找相關衛生標準及規範時,只找到部份結果資訊,可能有所遺漏,需從別的公告裡接續查詢須遵循的衛生標準項目。

近年,食品藥物管理署開始統整相關法規,分別在 2016 年 7 月 4 日及 2017 年 11 月 22 日兩次預告訂定「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草案,以整合各項衛生標準中有關重金屬、真菌毒素及其他特定污染物質之規範,並與國際有關規範調和,於 2018 年 5 月 8 日發布訂定「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該標準於 2019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實施,以提供食品業者改善及品管所需要的緩衝期。

快速連結: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適用範圍:食品於製造、加工、調配、包裝、運送、貯存、販賣中產生或污染者,或因環境污染,非有意添加而存在於食品中。

類別「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衛生規格項目
重金屬
  • 總砷 (Total Arsenic) 及無機砷 (Inorganic Arsenic)
  • 鉛 (Lead)
  • 鎘 (Cadmium)
  • 汞 (Mercury) 及甲基汞 (Methylmercury)
  • 錫 (Tin)
  • 銅 (Copper)
  • 銻 (Antimony)
  • 真菌毒素
  • 總黃麴毒素 (Aflatoxins total, B1+B2+G1+G2)
  • 黃麴毒素M1 (Aflatoxin M1)
  • 黃麴毒素B1 (Aflatoxin B1)
  • 赭麴毒素A (Ochratoxin A)
  • 棒麴毒素 (Patulin)
  • 橘黴素 (Citrinin)
  • 伏馬毒素 B1+B2 (Fumonisins B1+B2)
  • 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 (Deoxynivalenol, DON)
  • 玉米赤黴毒素 (Zearalenone)
  • 其他污染物質及毒素
  • 單氯丙二醇(3-Monochloropropane-1,2-diol, 3-MCPD)
  • 苯 (a) 駢芘 (Benzo(a)pyrene, BaP)
  • 植物毒素:氰酸 (Hydrocyanic acid)
  • 植物毒素:棉籽酚 (Gossypol)
  • 植物毒素:總配醣生物鹼/茄鹼 (Glycoalkaloids, total):α-solanine 及α-chaconine之總和
  • 植物毒素:芥酸 (Erucic acid)
  • 海洋生物毒素:麻痺性貝毒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s, PSP)
  • 海洋生物毒素:下痢性貝毒 (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s, DSP)
  • 海洋生物毒素 :失憶性貝毒 (Amnesic shellfish poisons, ASP)
  • 海洋生物毒素:氨代螺旋酸貝毒 (Azaspiracid , AZP)
  • 海洋生物毒素:神經性貝毒 (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s, NSP)-短裸甲藻毒 (Brevetoxin, BTX)
  • 揮發性鹽基態氮 (Volatile basic nitrogen, VBN)
  • 組織胺 (Histamine)
  • 備註:本標準不包括農藥、動物用藥、加工助劑之殘留、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物、多氯聯苯、戴奧辛及食品中微生物衛生標準。

     

    小提醒~「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

    需注意「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為與國際有關規範調和,因此除將重金屬限量及其他限量標準整合進來外,各類食品的衛生標準有微幅調整,如真菌毒素部分,新增了伏馬毒素、玉米赤黴毒素及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三種新物質,主要是列入穀物、嬰兒食品、餅乾或麵包類的規範。

    以下表為範例,新增食用米的無機砷限量,主要是因為無機砷已被認定是第一級致癌物質,有加強監控的必要,但過去並未訂定米類無機砷標準,對於過去為什麼不訂定,還有其他對於本次修法的解釋,歡迎觀看下方摘錄的食藥署新聞稿資料。

    表一、食品中重金屬衛生標準的異動

    2018 年 12 月 31 日前2019 年 1 月 1 日後
    食用油脂銅、汞、砷、鉛汞、砷、鉛、錫
    水產動物類鉛、鎘、甲基汞鉛、鎘、甲基汞、無機砷
    汞、鎘、鉛汞、鎘、鉛、無機砷
    果蔬汁鉛、錫、銻
    包裝飲用水及
    盛裝飲用水
    砷、鉛、鋅、銅、汞、鎘砷、鉛、鎘、汞、銻
    食用冰塊砷、鉛、鋅、銅、汞、鎘砷、鉛、汞

    備註:詳細可查閱 公告「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逐條說明

     

    同步修正「一般食品衛生標準」 7 項標準

    此外食藥署並同步預告修正「一般食品衛生標準」等 7 項標準,將有關重金屬及其他相關規定列入「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但保留微生物規範,「一般食品衛生標準中」將新增食品用水之規定、飲料中咖啡因含量之規定及嬰兒食品農藥殘留等規定。

    修正草案分別有:「罐頭食品類衛生標準」、「冰類衛生標準」、「嬰兒食品類衛生及殘留農藥安全容許量標準」、「冷凍食品類衛生標準」、「一般食品衛生標準」、「包裝飲用水及盛裝飲用水衛生標準」及「飲料類衛生標準」。

    延伸閱讀:一般衛生標準

     

    因應「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廢止 12 項衛生標準

    因該類別之重金屬限量及其他限量標準已整合至「食品中汙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故食藥署預告廢止 12 項衛生標準,分別有:「蛋類衛生標準」、「水產動物類衛生標準」、「食用油脂類衛生標準」、「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標準」、「藻類食品衛生標準」、「生鮮肉品類衛生標準」、「食米重金屬限量標準」、「醬油類單氯丙二醇衛生標準」、「食鹽衛生標準」、「牛羊豬及家禽可食性內臟重金屬限量標準」、「食用菇類重金屬限量標準」及「蔬果植物類重金屬限量標準」。

     

     

    最新資訊 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

    食品藥物管理署於 2019 年 3 月 10 日預告修正「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參考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 (CODEX) 之委員會議決議,魚油 (fish oils) 應規範無機砷限量,故增訂水產動物(魚類、貝類、甲殼類、及其他水生軟體動物)油脂之無機砷限量 0.1 mg/kg 規定。

    考量燒烤為國內水產製品之主要烹調方式之一,將現行 3 項煙燻水產製品之苯駢芘 (BaP) 規定,納入「燒烤」類(原「煙燻」,調整為「煙燻或燒烤」),擴大管理範圍。

    小提醒:此修正與於 2018 年 5 月 8 日發布資訊略有出入(如下圖),相關業者請留意。

    快速前往:公告頁面

    摘錄新聞報導對修法的解釋

    食藥署食品組科長廖家鼎表示,新的標準有三大項。

    第一項是重金屬的規定,過去散見於食用米、菇類、蛋類、藻類、蔬果、水產動物類、食用油脂類等標準中,這次將前述相關規定全部集合起來,以重金屬種類分類呈現不同食品之限量,此呈現方式與國際趨勢一致。其中也新增食用米的總砷及無機砷限量,主要是因為無機砷已被認定是第一級致癌物質,有加強監控的必要。

    第二大重點項目是真菌毒素。廖家鼎說,大家比較熟悉的黃麴毒素也是一級致癌物,此新標準參考國際,納入更多食品,規定其黃麴毒素限量,如穀類、堅果、食用油脂、果乾、香辛植物及嬰幼兒食品等。同時,因國際已訂標準,所以這次在真菌毒素部分,新增了伏馬毒素、玉米赤黴毒素及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三種新物質,主要是列入穀物、嬰兒食品、餅乾或麵包類的規範。

    第三大類則是「其他污染物」,其中較重要的是新增的苯駢芘,這是一種多環芳香烴類,也被列為致癌物,食品在乾燥、燒烤或煙燻等高溫加工過程,可能產生這類物質。新法針對燒烤或煙燻肉類、醃漬的水產品、乾燥水果、食用油脂、嬰兒食品及膳食補充品(如蜂王乳)等訂定不同限量。另新增植物毒素的管制項目「茄鹼」,也就是先前「綠薯條」事件的主角,未來相關的馬鈴薯產品都不能超過 200ppm。第三種新增項目是海洋生物毒素,包括麻痺性貝毒及下痢性貝毒等,這類案例台灣雖然較少見,但因很多食品來自國外,所以納入規範。

    資料來源:食品藥物管理署廣告 食安標準大整合 元旦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