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訂同意偏好設定

我們使用 Cookie 來幫助您高效導航並執行某些功能。您可以在以下每個同意類別中找到所有 Cookie 的詳細資訊。

被歸類為「必要」的 Cookie 會儲存在您的瀏覽器中,因為它們對於啟用網站的基本功能至關重要。

我們也使用第三方 Cookie 來幫助我們分析您如何使用本網站,儲存您的偏好設定,並提供與您相關的內容和廣告。這些 Cookie 只有在獲得您的事先同意後才會儲存在您的瀏覽器中。

您可以選擇啟用或禁用部分或全部這些 Cookie,但禁用其中一些可能會影響您的瀏覽體驗。

Always Active

Necessary cookies are required to enabl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site, such as providing secure log-in or adjusting your consent preferences.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data.

No cookies to display.

Functional cookies help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alities lik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website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collecting feedback, and other third-party feature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nalytical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how visitors interact with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help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etrics such as the number of visitors, bounce rate, traffic source, etc.

No cookies to display.

Performance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key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website which helps in delivering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 for the visitor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dvertisement cookies are used to provide visitors with customized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pages you visited previously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d campaigns.

No cookies to display.

抑制/殺死/消滅腸病毒

什麼是腸病毒?

腸病毒屬於小 RNA 病毒科 (Picornaviridae),是一群病毒的總稱,主要經由腸胃道和呼吸道傳染,如糞便、口、水或食物污染、飛沫、咳嗽、打噴嚏,也可透過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台灣曾在 1998 年爆發腸病毒 71 型流行,現在已經成為地方性流行病,一般在夏季、初秋發生,發生感染多在 10 歲以下,尤其是 6 個月~ 5 歲嬰幼童,但任何年齡層都可能受到感染。

 

腸病毒 71 型 (Enterovirus Type 71) 

已知而被分類的腸病毒共有小兒麻痺病毒 (Poliovirus)、克沙奇病毒 (Coxsackievirus)、伊科病毒 (Echovirus) 及腸病毒 (Enterovirus) 等,「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 將腸病毒重新歸類,分為腸病毒 A、B、C、D (Enterovirus A、B、C、D) 型,其中腸病毒 71 型 (Enterovirus A71, EV-A71) 被歸類於腸病毒 A 型,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

 

腸病毒引起的症狀

不同型的腸病毒引起的疾病種類有些不同,很多是無症狀,有些只有發燒或類似感冒症狀,但有些會出現特殊或較嚴重的表現,如手足口病、泡疹性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流行性肌肋痛、急性淋巴結性咽炎、發燒合併皮疹等。

 

臺灣地區腸病毒流行情形

『依據國內 1998 至 2018 年之監測資料顯示,幼童為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及死亡之高危險群體,而歷年重症致死率約在 1.3%至 33.3%之間(2006、2010 年無死亡病例)。引起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型別以腸病毒 A71 型為主;一般腸病毒感染主要常見症狀為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

由監視系統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每年約自 3 月下旬開始上升,於 5 月底至 6 月中達到高峰後,即緩慢降低,而後於 9 月份開學後再度出現一波流行,惟可能因可感宿主累積達臨界值,而於冬季出現流行疫情。』

摘錄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腸病毒防治工作指引_2019年5月修訂.pdf

 

抗腸病毒的方式

腸病毒在濕、熱環境下容易生存與傳播,對酸及許多化學藥物具抵抗性,清潔消毒劑、酒精是無法殺死腸病毒的,建議可使用醛類、鹵素類消毒劑(如市售含氯漂白水、次氯酸水清潔產品)使腸病毒失去活性以減少傳播,另外,因為在 50℃ 以上的環境,可以使腸病毒失去活性,而紫外線可降低病毒活性,所以煮沸及日曬(紫外線)都是有效減少傳播的方式,另外,時時正確洗手也能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

 

腸病毒消毒方法

節錄疾病管制局所提供的腸病毒消毒方法:

  1. 消毒方法的選用:
    • 腸病毒對酸及許多化學藥物具抵抗性,如抗微生物製劑、清潔消毒劑及酒精,均無法殺死腸病毒。
    • 醛類、鹵素類消毒劑(如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腸病毒失去活性。
    • 腸病毒於室溫可存活數天,4℃ 可存活數週,冷凍下可存活數月以上,但在 50℃ 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或將內衣褲浸泡熱水,都可減少腸病毒傳播。
    • 乾燥可降低腸病毒在室溫下存活的時間。
    • 紫外線可降低病毒活性。
  2. 含氯漂白水之使用方法(使用時請穿戴防水手套並注意安全):
    • 一般環境消毒,建議使用 500ppm 濃度之漂白水。
    • 針對病童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之物品或表面,建議使用 1,000ppm 之漂白水。
    • 以泡製 500ppm 含氯漂白水為例:
      1. 取巿售家庭用含氯漂白水(次氯酸鈉濃度一般在 5 到 6%)5 湯匙(一般喝湯用的湯匙,約 15 至 20 c.c.)或小瓶養樂多1瓶(約 100c.c.)的量。
      2. 加入 10 公升的自來水中(大寶特瓶每瓶容量 1,250 c.c.,8 瓶即等於 10 公升),攪拌均勻即可。
  3. 環境消毒重點:
    • 不需要大規模噴藥消毒。
    • 只需對於常接觸物體表面(門把、課桌椅、餐桌、樓梯扶把)、玩具、遊樂設施、寢具及書本做重點性消毒。
    • 清洗完畢的物體可移至戶外,接受陽光照射。

 

腸病毒消毒水調配教學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宣稱抗腸病毒的注意事項

過往公平交易委員會曾針對商品宣稱具有抗菌效果,疑涉虛偽不實,判罰製造廠商及協助製播廣告、販售之通路商罰鍰,以此為鑑,抗腸病毒之功效也非隨意可宣稱及標註使用的,必需經由專業可信賴的實驗室進行試驗評估而得之。

 

如何確認具有抑制或殺死腸病毒 EV-71 型之功效?

對於腸病毒有效的消毒方法為含氯漂白水、煮沸及日曬(紫外線),而透過「抗病毒試驗」可確認產品是否具有抑制或消滅腸病毒 EV-71 型之效力,但在執行抗病毒試驗前,需先進行細胞毒性試驗評估試驗物質濃度,以確保細胞不會因為試驗物質而大量死亡,以完整評估抗病毒之能力。

  • 細胞毒性評估,是以測定活細胞還原 MTT 之吸光值方式,比較不同濃度之試驗物質與細胞對照組存活細胞數之差異。
  • 抗腸病毒試驗,則是比較未加藥處理之病毒對照組及試驗組感染細胞後之細胞病變 (Cytopathic effects) 狀況再依照 Reed-Muench 方法,計算得到病毒對照組及試驗組之 TCID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