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毒理研究

基因毒理研究試驗與染色體分析檢驗

基因毒理研究

基因是細胞內最重要的物質,掌管細胞的一切活動,因此當基因受到傷害,將導致細胞的變性,突變甚至癌化。基因毒理三項試驗之目的,在於藉由從細菌、細胞到動物完整的試驗,評估試驗物質是否直接或間接引發基因損傷,藉此判別試驗物質的致癌性,或判別試驗物質是否具致突變劑的風險。

台美率先增加 Hprt 基因突變試驗,此體外細胞基因突變試驗於 1997 年 OECD 建議以 TK、Hprt、Xprt 基因突變試驗,而到 2015 年 OECD 建議以 Hprt 基因突變試驗為主,雖然此基因在 X 染色體上,但是可偵測到較細微的突變變化。因此到 2016 年開始進行此 Hprt 基因突變試驗,以更客觀,更廣泛的試驗平台去評估試驗物質對基因的影響。

台美基因毒理研究,包含致突變試驗、生物相容性試驗,均擁有 TAF OECD GLP、TFDA GLP 雙重認證,並且擁有良好的分析儀器設備,為專業的基因毒性試驗實驗室。

 

基因毒理試驗項目:

  1. 沙門氏菌回復突變試驗
  2. 體外哺乳類細胞染色體異常試驗
  3. 囓齒類週邊血液微核試驗
  4. Hprt 基因之體外哺乳類細胞基因突變試驗

 

基因毒理試驗介紹:

  • 沙門氏菌回復突變試驗

當菌體受致突變物質刺激時,由需要組胺酸之營養缺失型回復突變 (reversion) 爲能自行合成組胺酸之原養型的特性,藉缺乏組胺酸之選擇培養基檢測,以測定化合物之致變性。

 

  • 染色體結構異常試驗

測試試驗物質經由大鼠肝臟活化酵素系統代謝後以及短時間、長時間與細胞培養後,以測定中國倉鼠卵巢細胞是否會引發直接或間接染色體結構變異。

 

  • 週邊血液微核試驗

用於檢測試驗物質是否具有基因傷害作用,致使網狀紅血球在分裂成熟過程中細胞核遭受到破壞,而有細胞核碎片的脫出。在給予試驗物質後 48 ± 1 及 72 ± 1 小時採集小鼠週邊血液,以 acridine orange 染色,在螢光顯微鏡下可見網狀紅血球之橘紅色螢光和微核之綠色螢光 (DNA)。

 

  • Hprt 基因突變試驗

使用 HAT 去除自然突變的細胞,測試試驗物質經由大鼠肝臟活化酵素系統代謝以及無代謝與細胞培養後,再以 6-TG 篩選 Hypoxanthine 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 gene (Hprt) 基因突變,有突變的細胞將會形成細胞集落,藉以評估試驗物質是否會引起致突變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