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發連結商機的成功實踐
台美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全方位檢驗實驗室,研發基礎紮實、產業服務經驗豐富。執行研發中心計畫後,研發團隊針對可轉換成商機的主題尋找更具敏銳度,且帶動企業營運方向、價值主張、客服文化等多面向的宏觀改變。
台美每年於第四季初選定 2 天,舉辦年度「策略共識營」藉由主管帶領,全員凝聚共識、擬定策略,共商來年營運方針。2016 年,公司特別提出 3 項共識:(1)營運方向著重聚焦,避免過度發散。(2)研發新產品或服務需自「使用者經驗」出發,以切中市場需求。(3)建立研發型態的企業文化。
這 3 項策略的醞釀產生,主要的靈感來自參與經濟部研發中心計畫。當初以歐盟環境毒理為主題的研發,目前已順利連結全新的檢驗利基市場。計畫結案至今已 3年,台美仍持續蹲穩馬步,準備大展身手,發展另一個新的階段:新市場、新服務平臺及核心價值的進一步型塑。台美副總經理蔡岳廷不諱言,「如果企業缺乏真正想要開發的市場或產品,即使參加計畫也很難成功。」
檢驗產業方程式
核心專業X 合規認證 X 科技應用 = 利基市場
馬偕醫學院校長魏耀揮是台美研發中心計畫的審查委員,談及這家在塑化劑事件中,為全國最先被政府認可的 3 家檢測實驗室之一,以「必然會成功」簡潔總結他對台美的看法。「擁有專業技術、已經找到利基市場並具有市場知名度」,魏耀揮委員認為,發展穩健的台美即使不參加計畫,也有自行研發的能力,參加計畫只是幫他們跑得更快,「但是,輔導成果應該會發酵,成為對未來檢驗產業發展的正面引導作用。」
台美的專業技術利基,來自創辦人蔡文城董事長在微生物領域的完備學經歷。30 幾年前他從美國學成回臺灣,擔任陽明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及免疫學科所教授,育才無數,國內修習微生物相關課程的大學生,幾乎都讀過蔡教授所寫的教科書。他致力貢獻自身專長於醫學檢驗,協助醫院建立實用檢驗技術,因此在 15 年前創立台美。魏耀揮委員認為,「專業夠好才能成功」,蔡教授的微生物檢驗專業國內無人能出其右,台美成功並非偶然。」
一旦精通學理基礎,跨足相關領域的技術門檻會相對降低,台美創立 15 年來,便是憑藉微生物檢驗專業,隨法規或查驗登記變動趨勢,陸續延伸至其他檢測領域,包括基因、環境、化妝品、醫療器材、食品安全及保健食品等檢測。魏耀揮委員分析,關鍵策略即是「運用最新檢驗科技,加上核心專業,融入利基市場。」
臺灣的檢驗市場需求極大,從臨床檢體到日常食品,在在需要確認微生物的種類與含量,魏耀揮委員看好台美未來發展,尤其大陸日漸重視食安,應是台美可以考慮掌握的市場機會。
有法規,就有市場,研發能量與速度決勝負
2008 年臺灣爆發三聚氰胺事件,後續食品安全問題引發的大眾恐慌已經證明:社會關注程度與政府法規,是左右檢驗市場走向與商機的兩大要素。
蔡岳廷副總經理同意食安將是持續的顯學,他認為公告法規與市場需求具有高度關聯性,但也不能忽略競爭者因此蜂擁分食,市場愈趨紅海化,進而壓縮原有獲利空間。領導品牌除非持續拉開領先距離,否則法規不過是預告市場將邁入成熟期的警訊。
保守估計,率先進入檢驗新市場的優勝者,約可寡占甚至獨享領先成果四年,兩年來自研發技術門檻,另兩年則是後發實驗室取得技術認證的所需時間。
由此看來,檢驗產業講求快速進入市場 (Time to Market) 不亞於其他產業,決勝關鍵因素來自實驗室的研發能力與速度,以及回應市場變化與需求的靈活彈性。
歐盟合規環境毒理試驗研究,申請經濟部研發中心計畫
微生物實驗室、化學實驗室與委託研究實驗室,是台美 3 個主要的實驗室,其中前兩者經驗累積豐富,可對商機做出明確判斷與執行,委託研究實驗室由於過往多投入平均耗時一、兩年的大型委託案(例如健康食品小綠人標章),若要轉而針對特定領域自行研發檢驗服務產品,「則尚未看到很明確的市場」。
蔡岳廷副總經理形容摸索初期有些且戰且走的意味,「偶爾會接到很特殊、國內從未做過的研究需求,例如蚯蚓毒性實驗、塑膠袋等包材成分降解後是否有害環境?對生態(水蚤、蚯蚓)的影響如何?」台美進一步了解,原來客戶提出的實驗需求,是出自於歐盟對進口產品的相關檢驗規定。
歐盟針對紡織品所使用的染料、電子基板塗布材料等,依商品輸入重量分級,不同級別需要分別檢附特定的環境毒理檢測報告。
仔細研究法規內容後的更重要發現是:「原來我們做的,只是歐盟規定實驗項目的一部分。」即使如此,台美幾乎可確定是亞洲第一家投入相關研發的實驗室,台美於是決定將「歐盟環境毒理研究」做為研發中心的研發領域之一,後來並在審查委員建議「留意聚焦、研發項目應該與商機連結」下,確定這項研究其實對應著一塊新興市場,「具有潛在商機」。
重量級委託研究案,測試研發中心能量
確定商機只是第一階段,到了補足技術要求的第二階段,挑戰開始一一出現:不僅研究人才尋覓不易,動物蚤與植物藻品系正確鑑別、符合國際規範的土壤等實驗材料也難以取得,「實驗的困難不在操作,而在材料不好找。」幸好台美基礎領域涵蓋廣泛,含括生物、分生、細胞、化學、動物等,雖然欠缺水生領域經驗,但透過與學界合作,在學校老師協助下找到所需品系的蚤類,並傳授鑑別方法與培養條件下,讓難題迎刃而解。
2015 年下半年,正當台美解決主要難題、逐步完備足以承接輸出歐盟產品的檢驗能力時,難得的機緣出現了。
一家過往習於委託歐盟廠商代為進行環境檢驗的國內染料廠商,希望嘗試與台美合作。機會雖然來得正好,但台美仍據實以告,「有些技術如致畸胎實驗、生物降解等還在研發階段」,不過客戶認為應該可行,台美立刻著手組成一個團隊,在 1 年半以內完成一百多項檢驗項目開發並建立標準化作業流程,圓滿完成任務之餘,還為客戶省下超過一半的檢測成本。
適時展現的研發能量
如此重量級的委託研究案,彷彿一紙試劑,測出台美研發中心長期累積的研發能量。
早在染料廠商委託案出現前 3 年,台美就展現出卓越的研發能量。2011 年 7 月,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 (FDA) 公告新規定:「血糖測試機必須避免 B 型肝炎 (HBV) 交叉汙染」。臺灣是血糖機製造王國,廠商 8 月就上門詢問能不能幫忙檢驗。美國FDA只發布新規定,卻未公告檢驗方法,代表全球沒人做過。而台美因為研發中心的設立,延攬近 20 位專業人員,人才充足讓台美決定大膽做新的嘗試,立刻搜尋文獻設計檢驗方法、實驗指南 (protocol) 及步驟,與客戶反覆討論推敲。
2011 年 11 月,台美將自行研發的檢驗方法送交美國 FDA,雙方只經過一、兩次往返討論及微調細節,就確定檢驗方法可執行。經過一段時間後,台美偶然發現美國 FDA 公布了建議方法,「而且是只修改了幾處英文文法」的台美研發版本。
經營團隊深覺建立研發習慣的重要,便是來自大型專案的接連洗禮。台美有多個實驗室,「如果平日只做例行檢驗,缺乏研發意識,遇到這樣大型的計畫,同仁就會排斥研發工作」,經由設立研發中心,引進人才、建立研發文化,「當機緣發生,才能適時展現研發能量」,這是一次增加團隊信心的寶貴經驗。
國內醫藥品查驗中心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Taiwan, CDE) 隨後得知美國 FDA的血糖機新檢測規定,為保障使用者安全,也考慮在國內實施。CDE 因而邀請已有實務經驗的台美共同討論。
這是超乎預期的效益,「研發中心開發的方法得到國外核可,還能將經驗傳承給公部門內部專家,讓臺灣可以立刻與國際接軌。」
「台美安全家」一個專為企業打造的安全資訊平臺
設立研發中心的效益不僅觸及歐美市場商機,以及分享獨家經驗,另一項額外收穫,則是與研發中心計畫同時在 2011 年建立的知識庫「台美安全家」,耗費近 5 年時間,彙整國內數萬條檢驗法規,可供客戶檢索。
這項浩大工程的啟動,來自參與計畫前的「歐盟環境毒理試驗」初始研究,「當時台美發現有必要了解法令」,因為法規既牽動研發方向,也隱含商機。
過往台美判斷商機,多半仰賴來自業務端的市場訊息;參加計畫後,「委員要求研發需與市場連結,這才發現過去的判斷不是那麼精準」。
若能整合市場訊息與法規內容,就能精準訂出公司未來三年發展的研發目標、人力配置與年度 KPI(關鍵績效指標)。不過,蔡岳廷副總經理也強調,檢驗公司必須具有研發彈性,「若法規修改,就要立刻隨之調整。」
另一方面,許多客戶雖然身為產業專業人士,但由於缺乏整合式法令資訊管道,對所開發生產的產品該進行何種檢驗項目一無所知,台美才決定將原本設定為內部使用的知識庫擴充為服務平臺,開放供客戶使用,「創造附加價值」,現在客戶只要透過法規檢索,產品的「必測」與「選測」項目便一目瞭然,另外也可自行上線查
詢檢測報告進度、歷史檢驗報告及食品業者自動換算食品外包裝「營養標示」等,功能完備,提供客戶一條龍式的檢測服務。
發揮檢驗產業「在地化精神」以研發創造產值
台美對於持續領先市場的地位充滿企圖心,透過經濟部研發中心計畫,精進營運策略思考,後續效益仍在持續作用,蔡岳廷副總經理自覺最大收穫,是實驗人員被激發出從無到有的研發能力,「研發的目的在創造產值,若只是停留在改良的『me too』,市場就不會成長。」
魏耀揮委員則對台美充滿期許,希望繼續擴大培養研發人才,再到各地設立檢驗中心,依當地環境特性進行在地研發,進而向上向外發展為多元專業的大型檢驗公司。
本文出處:
經濟部技術處,《研發創實力 國內研發中心計畫成果專刊》,2016年12月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